当前位置:互联网新鲜事 > 聊剧情 > 王志刚新剧《唐朝诡事录》鼍神案藏着的猫腻,到底都讽刺了什么?

王志刚新剧《唐朝诡事录》鼍神案藏着的猫腻,到底都讽刺了什么?

更新时间:2022-11-03 10:57:07浏览次数:241+次

  鼍神单元是一个充满了讽刺味道的案子。
 
  就像《红楼梦》写的并非只是贾府中的事,而是在影射当时的社会情况。
 
  也正如最后苏无名结案之后,所说的道理一样。
 
  鼍本无罪。
 
《唐朝诡事录》
 
  但有人利用鼍去强取豪夺,装神弄鬼,这就是罪。
 
  鼍神案藏着的猫腻,到底都讽刺了什么?
 
  首先,曾三揖在刚出场的几场戏中,就被我列入了怀疑者名单。
 
  他虽对上级还算恭敬,但处处流露出一种不屑之情,根本无法掩饰。
 
  名义上说鼍神的坏话,实际上是在吐槽那些不作为的官。
 
  真正确定他就是幕后大佬的那场戏,是他引苏无名等人上寒山。
 
  这个举动过于明显,也非常刻意,有一种并非城中人却强管城内事的感觉。
 
  所以,若不是有意而为,那便是多此一举。
 
  身在命案之中,任何多此一举都值得被加重怀疑。
 
  当提到“每年都有事不来”时,正确答案已经是呼之欲出了。
 
  早些年的曾三揖,其实过得很不容易。
 
  他一直苦读诗书,自认文采斐然,但却没有正规的晋升之路。
 
  反倒是那些买官的人,整天坐在他的脑袋上说是道非。
 
  他对当下境况的不忿,完全是写在脸上的。
 
  为了报复这样的社会,曾三揖将自己伪装成“鼍神”,令官员为自己办事,让百姓对自己信服。
 
  他以“神”的名义,做到了过去身为“人”所无法企及的高峰。
 
 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,他还是没有悔改的。
 
  可以说,他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。
 
  他恨这个才华无处施展的地方,恨所有想走捷径又没本事的烂官。
 
  因此,他要制定属于自己的游戏规则,即便不是官,也能比官还要威风。
 
  路走着走着,就走偏了。
 
  曾三揖大概变成了过去自己最讨厌的样子,搜刮民脂民膏,在宁湖只手遮天。
 
  一人独尊带来的激爽感,再也无法平复下去了。
 
  曾经出身寒山的经历,还有那些小人物的愤慨,统统消失不见了。
 
  过去的他,恨极了那些没有考取功名,但却花钱买官的恶劣行为。
 
  如今的他,可以让任何人做官,说“冒名顶替不难”的话时,表情甚至没有任何变化,心中毫无波动。
 
  金钱和权力,果然会改变一个人的心性。
 
  但,这是此题的唯一答案吗?
 
  并不是。
 
  樱桃的父亲褚萧声,就是曾三揖之外的另一个答案。
 
  的确,曾三揖说的没错,冒名顶替做个官不难,褚萧声就是此类人。
 
  同样是寒窗苦读多年不中,同样也做了错事杀了人。
 
  但褚萧声冒名顶替为官这些日子,造福百姓是多,满足个人私欲是少。
 
  而且他亦深知自己的行为必须遭到惩罚,但为了能够一举端掉鼍神社,只能用毒来自行了断。
 
  结果一样的,都是离开了人世间,毕竟是亲手杀了无辜的人。
 
  但他的牺牲和付出,帮助老百姓脱离了鼍神的管制,走上了自由之路。
 
  他虽然不是一个真的官,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,都是心系百姓的“好官”。
 
  如何评价他的对错呢?
 
  我在上文众生堂案件中就给出了自己的观点,不能简单论对错,而是要将事情分开来看。
 
  世界本就复杂,又岂能一言以蔽之?
 
  复杂之中,总有其道。
 
  苏无名说,重要的是人心。
 
  人心难以捉摸,也的确是最复杂的东西。
 
  有时候可能连拥有想法的本人,也无法清楚洞悉内心的全貌,因为所谓的真实也具有极强的隐蔽性。
 
  当我们回看《唐朝诡事录》中的鼍神案,还能想到什么呢?
 
  想到樱桃之母被恶人李鹬无情杀害,但褚萧声却顶着杀妻仇人的名字去为官办好事,最终还不得已用此人的名字下葬。
 
  每次他听到自己被叫“李鹬”时,又是怎样的心情?
 
  有才华的人,却需要通过冒名顶替的方式来施展抱负,呵呵。
 
  讽刺吗?
 
  讽刺。
 
  想到还有多少人像褚萧声和曾三揖那样,空有才华却无处用之,位置全被一帮买官的酒囊饭袋占满了?
 
  想到那些死心塌地跟着假鼍神的手下,他们作恶的时候可有一丝丝的犹疑和不忍?
 
  想到被丢进万鼍之泽的人们,又有多少本是好儿郎,本是想本分做生意的商人,却因一人私欲而与众生永别?
 
  想到某个地方竟有连官都管不了的鼍神社,竟然可以作威作福多年,甚至还被默认是在帮官做事?

本类热门